|
数据产业新实践:密态计算技术迈向商业化时间:2024-09-28 数据产业的爆发,或许比预期来的更早。 9月27日,一份重量级文件悄然落地,为中国的数据产业发展画下清晰的路径图。 国家数据局就《关于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意见提出,到2029年,数据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数据技术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数据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在产业界,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正在提速,快速集聚政策、资金、人才和技术。在2024外滩大会上,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张向宏预测,到2030年,数据产业规模有望达到7.5万亿元。 前景可期的另一面是,当下数据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和现实挑战,也同样是严峻的。 “数据决定了AI能力的上限。但我们看到今天的数据供给严重不足,很多数据主体不愿意供给数据,这对AI和产业的发展都是致命的。”蚂蚁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安全官、蚂蚁密算董事长韦韬表示,“当前行业数据交易规模已达900亿,离大家预期的万亿、十万亿还有相当的距离,下面仍存在大规模、有深层次价值的数据,需要更复杂的数据融合应用才能把价值挖掘出来。” 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要回归技术突破,以及数据基础设施创新。 9月25日,在第三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杭州市宣布建成全国首个密态计算中心,为数据产业生态中的数据提供方、加工方和使用方等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密态安全保障和大数据“存算研治用”的全面能力。 这是密态计算技术首次应用在数据流通基础设施的构建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杭州密算中心由杭州市数据资源局和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推动,浙江算力科技有限公司与蚂蚁集团旗下的浙江蚂蚁密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由蚂蚁密算提供技术支持。 蚂蚁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安全官、蚂蚁密算董事长韦韬分享杭州密算中心背后的技术原理 自2016年起,蚂蚁集团就开始布局隐私计算技术和规模化的产业应用,推进技术生态建设和合作,开源可信隐私计算的核心技术,参与国内外技术标准制定等。今年对外公布密态计算技术体系,推动产业实践,并成立密态计算公司——浙江蚂蚁密算科技有限公司。 密态计算也开始迈入了商业化的新起点。 1.数据安全流通的新变量 “数据放在那里没有意义,只有流动起来才会产生价值。”韦韬在访谈中向「甲子光年」表示。 这是产业界当今最大的共识之一。全球产业数字化不断深入,要解决一个三角问题:实现数据价值高效流转、数据安全保护、以及商业可持续。 两个新的变量已经显现:在AI大模型横空出世之后,高质量数据供给、数据安全融合等问题,在新的产业变革趋势下,变得更为紧迫;当大规模、高价值的数据流通时代到来,亟需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和基础设施。 但问题在于,数据作为特殊的生产要素,在流通过程中非常容易容易被拷贝、分割和篡改。 “比如原本你的数据可以卖给行业内的1000个客户,但因为数据极为容易被复制,可能你卖到第10个客户时,整个行业就都有了。” 事实上,数据的价值与风险高度挂钩。数据的价值越大,其潜在风险也越高。 这些“高价值、高敏感”数据一旦泄露,不仅会带来商业损失,还可能因为数据本身所涉及到的个人信息和商业机密而面临法律责任。 一个最典型的案例是,2018年,Meta曾因剑桥分析丑闻中的隐私问题,被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处以50亿美元的罚款。 另外,比商业损失更严重的问题,是数据产品从供给端和流通端的不足。 据「甲子光年」观察,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自2015年4月挂牌以来,近10年累计交易额为47.87亿元;而成立于2021年11月的上海数据交易所,其第一年的交易额也仅突破1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