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中产抛弃 高端酸奶卖不动了时间:2024-06-18 高端酸奶卖不动了。 前几年的酸奶是家庭冰箱囤货标配,商场里卖的酸奶多是16小杯一组的规格,一组的价格在20元左右,饭后必来一小杯,2元不到能买来这短短一分钟的快乐。 近几年酸奶的价格突飞猛进,商场里的酸奶规格变成3小杯一组,价格却没低多少;而路边便利店专门的酸奶柜内,随便拿一瓶酸奶都是8元起,标价还不明显,结账时包你吓一大跳,简直就是“酸奶刺客”。 更不用说线下酸奶专卖店,30块一杯的茉酸奶,60块一杯的Blueglass了,二者相当看好消费者的钱包,价格一个比一个高。 不过价格越来越贵,质量好像在倒退。 号称0添加的简爱收到大量消费者投诉,称饮用后出现了呼吸道与消化道的不适症状;卡式酸奶被曝酵母超标60倍;茉酸奶更是被曝光使用植脂末原料、偷工减料等等。 负面舆论桩桩件件,消费者恍然大悟:原来我花更多的钱,买到的是并没那么健康的酸奶。 于是消费者舍弃了饭后一小杯的习惯,酸奶的销量腰斩;品牌只好大力促销,企图挽回愈加惨淡的销量。 为什么酸奶在前几年能够越卖越贵,如今却卖不动了? 被消费者抛弃的高端酸奶,还有机会翻盘吗? 酸奶高端化 越健康越贵 酸奶的涨价,始于2015年前后。 在此之前,酸奶价格在每100mL1.5-3元的区间范围内,而又由于国内的冷链运输尚不成熟,奶制品企业多将重点放在常温酸奶上,鲜少有人专攻低温酸奶领域。 直到法国品牌优诺在中国市场推出每135mL8元的“奢侈品”酸奶,在上海成功收割中产消费群体后,低温酸奶的风才在一二线城市吹起,大批国产酸奶品牌冒出,大家不约而同地挤入贵价酸奶赛道。 2015年,我国酸奶企业注册数高达1282家,同比增加270%。 为了让消费者接受变贵的酸奶,品牌们开始打造全新产品概念,试图把酸奶往健康方向引导,比如在包装盒最醒目的位置打上“0添加”、“5种益生菌”、“100亿双歧杆菌”等标签。 彼时恰好处于经济上行期,消费者们开始关注食品品质与健康,有机蔬菜就是在那时候火起来的,所以,高端酸奶的出现直接踩中需求点,消费者心甘情愿花更多钱为这种听起来更加健康的酸奶买单。 上一篇速卖通今日头条盘点下一篇电商预售是时候“消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