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安全”新命题?时间:2024-07-22 不同于云计算时代的安全命题,AI时代的安全威胁不仅来自外部,还可能来自内部,且威胁的性质更加复杂和多样化。能看到的是,安全挑战正在扩展到企业AI体系的全生命周期,防护手段急需升级。 在短短10分钟内,一笔高达430万元的巨款被骗走。这仅仅是AI技术普及后,由AI换脸、变声等技术引发的违法犯罪案件冰山一角,直接触及消费者身边的安全问题。 奇安信发布的《2024人工智能安全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基于AI的深度伪造欺诈案件激增了3000%。 生成式AI不仅为企业带来速度、规模、精度和先进性等益处,也降低了攻击者的技术门槛。过去,黑客生产一个攻击病毒可能需要数月时间,但现在通过AGI(人工智能生成模型)工具,可能几分钟就能生成,黑客攻击的效率和范围因此大大提高。 另一组来自DeepInstinct的第四版报告指出,2024年有75%的安全专业人员目睹了网络攻击的增加,其中85%的攻击由生成式AI驱动。 黑客不仅会利用AI技术威胁企业组织,还会尝试攻击企业的AI模型,即利用企业的AI来对付企业。例如,他们可能让企业的AI对供应链做出错误预测,或者使聊天机器人产生仇恨情绪。他们还可以通过使用基于语言的提示来“破解”企业的LLM,使其泄露机密财务信息、创建易受攻击的软件代码,或为企业的安全分析师提供错误的网络安全响应建议。 此外,黑客还觊觎企业的大模型基础设施。例如,2024年初,美国一个拥有数千台服务器的算力集群就被攻破,并被用于挖掘比特币。 AI,正在全方位“威胁”企业安全,包括网络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安全、主机安全,以及伦理安全和人质安全等多个方面,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这迫使许多企业不得不增加预算,以应对AI时代带来的各种变数。 根据IBM的“生成式AI时代的网络安全研究报告”,高管们表示,他们2023年的AI网络安全预算比2021年增加了51%,并预计到2025年,这些预算将再增加43%。 在AI引导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技术服务商既需要利用AI技术提升安全能力和运营效率,又需要助力对抗新技术带来的新风险。而对于企业来说,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但如何规避沿途的危险,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AI时代,安全这道题如何解? 一 AI技术,发展的“暗面” “狭义的数据安全是免受篡改和破坏,但是广义的数据安全是包括数据的可靠性、安全性、服务内容的安全性,在人工智能时代,还会扩展数据安全的内涵,当然也会放大数据安全的风险。”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曾说道。 一个事实是,在AI时代,数据安全的定义正在发生变化。AI技术的脆弱性和对数据的强依赖性,使得企业在享受AI带来的便利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数据安全挑战。 企业想要实现AI赋能,首要步骤便是收集大量、多样且具代表性的训练数据。然而,这些数据的来源可能并不安全,收集过程中存在被窃取的风险,甚至可能因未经同意而违反隐私政策和法律。 数据收集之后,还需经过清洗、标注和增强等处理环节。若此过程中有恶意数据注入,将直接导致模型训练偏差,进而影响模型决策的准确性。奇安信数据安全首席科学家刘前伟曾强调:“标注数据的防篡改要求非常高,因为它是确保大模型质量最重要的保障。” 接下来,就是基于底层大模型训练,需要使用专有数据对基础模型进行微调和训练,并保存成新的版本。 如果是合作模式,比如现在很多高校与企业或者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开发大模型。这种模式则需要共享数据资源,以增强模型训练效果,并共同进行模型训练和优化。 但无论哪种模式,都会面临一定的数据安全问题。比如基于底层大模型训练模式以及合作模式下,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即双方都想利用对方的数据,但是都不愿意把自身的数据完整的交给对方,如果交给第三方,也不一定相信第三方非常公正和安全。 此外,模型设计、训练、调优、测试和部署等环节同样不容忽视。特别是云部署模式,企业需根据自身业务需求选择私有云、社区云、公共云或混合云。然而,每种部署模式都面临不同的数据安全问题。 对私有云而言,其本地存储的数据如果缺乏有效的加密和访问控制,可能会被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有权访问敏感信息的员工可能会无意中或故意泄露数据。 公有云更是如此,其基于云端的数据更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的风险,公有云服务的用户必须要正确配置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否则可能导致数据泄露。 混合云架构通常涉及不同云计算提供商的基础设施,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被截获。且在混合云环境中,身份验证和授权变得复杂,需要统一的身份和访问管理工具来确保安全。在混合云中,数据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冗余和备份,数据丢失的风险会变得很大。 可以说,面对AI时代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传统的数据安全举措已难以应对新的挑战。企业需采取全面的安全策略,并持续进行技术改进,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数据安全风险。这要求企业在数据收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等各个环节都保持高度警惕,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