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羽毛球 捧起两座县城的“饭碗”时间:2024-06-18 县城产业带的形成是企业、政府与社会三方合力的结果,具体的发展走向既有赖于空间上的资源禀赋,又脱胎于历史沿革过程中的经验沉淀。 今年以来,羽毛球涨价的消息频频登上热搜,“月薪2万打不起羽毛球”的字眼狠狠戳中了打工人的敏感神经。 跟猪肉涨价引发广泛争议的原因一样,羽毛球能掀起如此大范围的波澜也在于其普适性足够高。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一项报告,我国羽毛球运动参与人数高达2.5亿,是国内参与人数最高的体育运动之一。 不足几克的羽毛球每年诞生的消费能高达上亿元,观研天下数据指出,截止2023年,我国羽毛球产量约为7.24亿只,消费量达到3.56亿只,羽毛球市场规模约为8.56亿元。 羽毛球虽小,却是技术型产业,单一个羽毛切片的加工就能分成漂洗、晾晒、炕毛、分拣、切割和再分拣等环节,加工好的羽毛切片流入下游的羽毛球厂商手中时,又要面临新一轮的筛选、分拣和再加工。 复杂的工序切割出了缜密有序的产业链上下游,从源头的家禽养殖,到终端的产品制造,小小的羽毛球成为无数人赖以为生的“饭碗”。 而严密的产业分工一旦形成,以县域乃至村镇为单位的产业带便会顺理成章地涌现,这种自发形成的产业带广泛地分布在中国每一个角落,成为各地县域经济的代表“名片”。 羽毛球产业就滋养着两座县城——安徽的无为和浙江的江山,它们分别位于产业链的上下游,一个精于羽毛切片加工,一个擅于终端产品制造。 一个羽毛球,撑起两座县城的支柱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