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口跨境电商的下半年:倒下的是历史,站着的等着创世界!时间:2023-04-22 进口跨境电商的创业者们很难忘记 2016 年 4 月的那场不眠之夜:由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税总局等十一个政府部门联合发布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产品清单》,公布于晚上的九点,并将于次日凌晨开始执行,也就是说,只留了三个小时的时间,给跨境电商企业的决策者们来消化、理解和接受这项法规。 这是一次政策偷袭、重创,将数以百万计的 SKU 收拢到一份力求结构清晰而有利监管的清单内——有些商品可以进仓,有些商品不能进仓——毫无疑问是在挑战电商的经营逻辑:通过长尾突破货架的限制。当然,会把这个新兴行业的一些能声达朝野的人们逼急,拼命通过各个渠道发声。 终于这份清单的出台在经过各个层面的紧急调研,沟通,协调等等激烈博弈之后被延迟到了一年以后执行,也就是 2017 年 5 月。但是就像那只久未落地的靴子一样,在真正发出声响之前,真不知道又会是怎样的变数。 政策风向时东时西,让人紧张,生意和决策不能悬于不确定的线上。 吴晓波那篇出国买马桶盖的文章「立了大功」,他让跨境电商这个小圈子里面关注的议题,变成了全民都知道的话题,和你相关,和电饭煲、尿不湿、奶粉具象联系起来。 朝堂之上,总理将之纳入「供给侧改革」的框架里,表态「消费是被供给引导的,给国内消费者多一点选择决不是坏事,这会倒逼我们的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之心很明确。 但是,今年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的税收新政——即增收增值税和消费税,并对不全额征税的消费上限进行封顶——又结结实实的给包括企业和用户在内的全产业流通环节打上了一记「闷棍」,这必然会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在新闻中这被认为是「保障公平竞争」,其效果实则是对国内制造商提供了一层缓冲保护装置。 一边是日益高涨的消费升级浪潮,一边是让人永远也猜不透的政策,这让进口跨境电商进进出出的玩家们带有了一点赌徒色彩,盘口已经很高了,唯有赌好自己选的筹码,想观望之后再下注已经不太可能。 2016 年(截止到 8 月)成立的跨境电商企业数字只有 2016 年的十分之一。水深了。 押注之际,跨境电商亦步入了「直邮模式」和「自营模式」的验证时代,玩家们都相信自己的牌面才是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