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境电商进口火热背后需冷静时间:2023-04-14 又一季“双11”热闹收场。今年“双11”亮点不少,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当属全球化跨境买卖,而其中最大的操盘手非阿里巴巴莫属。 跨境电商,几乎成了2014年以来电商业最热门的话题。作为上市后的全球化首秀,阿里今年主打跨境电商概念,共有217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那么,实际成效如何?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双11”期间走访了阿里巴巴、杭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以及有关专家,还原跨境电商真正交易状态。记者采访发现,我国跨境电商目前处于初级阶段,今年试水表现尚佳但不尽完美。未来发展不可估量,但离真正普及尚需时日。 全民的全球购体验 11月11日零点,付款成功;0:50,仓库打包完成;1:15,下发海关查验线;2:05,完成签收。 家住杭州江干区的买家陈先生在天猫国际买的荷兰诺优能奶粉,两小时就收到了货。这是今年“双11”阿里巴巴旗下品牌天猫国际的一单跨境买卖交易案例,也是杭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在“双11”期间从保税仓发货入户的第一单。 10月30日和11月6日,本报记者两次走访了位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杭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以下简称“跨贸园”),杭州是我国第一批跨境电商进口试点城市之一,于今年5月开园。 记者走访中看到,在跨贸园保税仓内,备货架上已经密密麻麻地堆满了商品,以母婴用品、化妆品和保健品居多,例如来自美国的坚果、日本的纸尿裤、新西兰的婴儿辅食等境外商品的包装箱,摆满了仓储区的大小货架。而且第二仓的货架显得更挤更满,工作人员也紧张忙碌得多。开发区海关关员李淼对本报记者说,他们已经在做倒计时准备。其实早在一个月前,开发区海关跨贸监管点的关员们已经开始着手应战“双11”了。为了应对当天的监管高峰,还专门成立了“双11”监管指挥中心,制定了“4班3倒”的监管方案,保证货物24小时通关。 跨贸园保税仓主要承接阿里集团跨境进口业务40%的发货量,是天猫国际物流的主阵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日12点,天猫国际共成交订单170万单,货值3.2亿元,其中跨贸园成交订单40万单,货值近1亿元,成交的跨境商品主要为来自荷兰、德国的奶粉。 根据阿里方面的数据,此次共有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多件海外商品“参战”。天猫国际此次所采取的是“保税进、行邮出”模式,即海外商家提前将非生鲜类商品运至中国国内的保税区,海关进行商检预案和预检,当商品备货到保税区完成,消费者在天猫国际下单该商品后,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成(一般情况)。然后从保税区发货,实现国内发货的物流体验。 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邮费便宜,成本降低,购买简单方便,对此,本报记者还专门上天猫国际体验了一次。11日当天,记者购买的一款美国婴幼儿面霜只需68元,在购买时就和平时上淘宝买东西几乎没有区别:都是中文商品说明、人民币支付、几天之内快递送货。而此前海淘需要一百多元,需要繁杂的购买手续和漫长的过程。 11日当天,阿里巴巴还进行了最新交易数据现场直播。阿里巴巴首席营运官逍遥子(张勇)在现场对媒体表示,对于上市后的首个“双11”,全球化是阿里重要的战略化目标,阿里看到了海淘的趋势,今年年初,阿里旗下的天猫国际正式上线,为国内用户直供海外原装进口商品。为此,阿里在今年做了众多努力,通过保税备货模式与海关合作,节省物流成本,缩短物流时间。同时,以中国消费者熟悉的中文模式与支付宝支付平台,完成海淘的全部过程。 在11日晚间的新闻发布会上,马云称,接下来再用四年时间进行全球化布局。 在直播现场,记者也能够感受到阿里“全球化、国际化”的气息。现场设有海外媒体专区,当天来了数十家海外媒体,主持人在问答环节也会留意给海外媒体人机会。 业内人士认为,预计今年国内跨境电商进口规模将由去年的800亿元大涨至1200亿元以上。 |